黃槐,又名黃槐決明[1](學名:Sennasurattensis(Burm.f.)H.S.IrwinetBarneby[2])是豆科山扁豆屬植物。[2]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狀。羽狀復葉,倒卵狀橢圓形,先端圓;可云;葉軸下部2或3對小葉之間有一棒狀腺體;ù,鮮黃色,種子問有時略縊縮。幾乎全年開花,但主要集中在3~12月。產亞洲熱帶至大洋洲。喜光,要求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長快;繁殖、栽培都較容易。1形態(tài)特征灌木或小喬木,高5-7米;分枝多,小枝有肋條;樹皮頗光滑,灰褐色;嫩枝、葉軸、葉柄被微柔毛。葉長10-15厘米;葉軸及葉柄呈扁四方形,在葉軸上面較下2或3對小葉之間和葉柄上部有棍棒狀腺體2-3枚;小葉7-9對,長橢圓形或卵形,長2-5厘米,寬1-1.5厘米,下面粉白色,被疏散、緊貼的長柔毛,邊全緣;小葉柄長1-1.5毫米,被柔毛;托葉線形,彎曲,長約1厘米,早落?偁罨ㄐ蛏谥l上部的葉腋內;苞片卵狀長圓形,外被微柔毛,長5-8毫米;萼片卵圓形,大小不等,內生的長6-8毫米,外生的長3-4毫米,有3-5脈;花瓣鮮黃至深黃色,卵形至倒卵形,長1.5-2厘米;雄蕊10枚,全部能育,較下2枚有較長自認花絲,花藥長橢圓形,2側裂;子房線形,被毛。莢果扁平,帶狀,開裂,長7-10厘米,寬8-12毫米,頂端具細長的喙,果頸長約5毫米,果柄明顯;種子10-12顆,有光澤;ü趲兹辍2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750-1500米[3],喜光,要求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長快;繁殖、栽培都較容易。[1]如村邊、路旁或公園中。栽培方法帶土移植,移植時可施基肥,成活后無需特殊管理,修剪成小喬木狀。每年可施肥1~2次。花期特長,開花時節(jié),花色金黃,非常適宜作冬暖地區(qū)的庭院樹及行道樹。北方常在溫室種植。[5]1、適時扦插和截干上盆,在冬末初春,趁黃槐葉芽未萌動之前,剪取枝或根扦插和截干上盆,因這時黃槐處于積累養(yǎng)分和半休眠狀態(tài),這是上盆成功和提高成活率的關鍵。2、注意遮蔭和經常澆水。特別要注意較好次萌芽后加強管理,防止脫水萎縮,要認識到第2次長新芽才算真正成活。3、上盆后的黃槐應先放于涼爽處,約10天后再逐漸移到陽光充足的地方,進行正常管理。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法春播,因種皮有細胞緊密結合的柵欄層,透水性差,播種前,用始溫85-90度的水浸種24小時,余硬粒再處理1-2次。種子吸水膨脹可播種。條播行距20-25厘米,覆土厚度1.5-2厘米,每畝播種量8-10公斤,7-10天幼苗出土,幼苗期合理密植,防止樹干彎曲,一般每米長留苗6-8株,一年生苗高達1米以上。也可早春集中營養(yǎng)缽育苗后移植定苗。國槐萌芽力較強,若培養(yǎng)大苗形成良好的干形,可在第二年早春截干,加大株行距,當年苗高3-4米,樹干通直,粗壯光滑。黃槐根插法冬末或春初,切取粗壯的黃槐根約15cm節(jié)段進行扦插,無須遮蔭,保持土壤濕潤,約1個月后其根就能成活并可上盆。成活率高達90%。黃槐根插法,不但充分利用和增加了扦插繁殖材料,還可根據黃槐根部的不同形態(tài)制成黃槐盆景,大大提高了黃槐的盆栽觀賞價值。盆栽黃槐,10月開始開花,花期約2個多月,越冬落葉后進行換土,修剪,翌年5-6月又開始開花,花期約1個多月。
2019-03-11 電議常綠喬木。一年生板條淡黃褐色,無毛;冬芽褐色。針葉每束2根,細長而柔韌,邊緣有細鋸齒,長12~20厘米,先端尖銳;樹脂管4~7個,邊生;葉鞘膜質;▎涡裕菩弁;雄花序無柄,柔荑狀,腋生在新枝的基部,雄蕊螺旋狀排列;雌花序球形,一至數(shù)個生于新枝的頂端或上部。球果長圓狀卵形,長4~8厘米,直徑2.5~5厘米,成熟后栗褐色;種鱗的鱗片盾平或微肥厚,微有橫脊;鱗臍微凹,無刺尖,很少有短刺尖。種子長卵圓形,有翅;ㄆ4~5月,果期9~10月。高達45米,胸徑1.5米;樹皮紅褐色,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規(guī)則的鱗狀塊片;枝平展或斜展,樹冠寬塔形或傘形,枝條每年生長一輪,但在廣東南部則通常生長兩輪,淡黃褐色,無白粉,稀有白粉,無毛;冬芽卵狀圓柱形或圓柱形,褐色,頂端尖,芽鱗邊緣絲狀,先端尖或成漸尖的長尖頭,微反曲。針葉2針一束,稀3針一束,長12~20厘米,細柔,微扭曲,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皮下層細胞單型,較好層連續(xù)排列,第二層由個別細胞斷續(xù)排列而成,樹脂道約4~8個,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葉鞘初呈褐色,后漸變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彎垂,長1~1.5厘米,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長6~15厘米;雌球花單生或2~4個聚生于新枝近頂端,淡紫紅色,一年生小球果圓球形或卵圓形,徑約2厘米,褐色或紫褐色,上部珠鱗的鱗臍具向上直立的短刺,下部珠鱗的鱗臍平鈍無刺。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圓形,長4~7厘米,徑2.5~4厘米,有短梗,下垂,成熟前綠色,熟時栗褐色,陸續(xù)脫落;中部種鱗近矩圓狀倒卵形,或近長方形,長約3厘米;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橫脊微明顯,鱗臍微凹,無刺,生于干燥環(huán)境者常具極短的刺;種子長卵圓形,長4~6毫米,連翅長2~2.7厘米;子葉5~8枚;長1.2~2.4厘米;初生葉條形,長2.5~3.6厘米,葉緣具疏生刺毛狀鋸齒。[1]植物形態(tài)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參與編輯馬尾松全株(2張)馬尾松根莖(2張)馬尾松花果(13張)2生長習性陽性樹種,不耐庇蔭,喜光、喜溫。適生于年均溫13-22℃,年降水量800一1800mm,絕對較低溫度不到-10℃。根系發(fā)達,主根明顯,有根菌。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喜微酸性土壤,但怕水澇,不耐鹽堿,在石礫土、沙質土、粘土、山脊和陽坡的沖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巖縫里都能生長。3地理分布馬尾松林產于江蘇(六合、儀征)、安徽(淮河流域、大別山以南),河南西部峽口、陜西漢水流域以南、長江中下游各省區(qū),南達福建、廣東、臺灣北部低山及西海岸,西至四川中部大相嶺東坡,西南至貴州貴陽、畢節(jié)及云南富寧。在長江下游其垂直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長江中游海拔1100~1200米以下,在西部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越南北部有馬尾松人工林。[1]馬尾松分布極廣,北自河南及山東南部,南至兩廣、湖南(慈利縣)、臺灣,東自沿海,西至四川中部及貴州,遍布于華中華南各地。一般在長江下游海拔600~700m以下,中游約1200m以上,上游約1500m以下均有分布。是中國南部主要材用樹種。經濟價值高。4種植技術馬尾松的種植馬尾松系直根性樹種,培育大田探根苗,主根粗長,側須根細少,造林成活率低.緩苗期長,幼林前期生長慢。采用塑料袋或根型培育器育苗,雖能提高馬尾松苗質量及造林成活率,但因育苗成本較高,運苗費用增加,推廣難度很大。在馬尾松大田育苗生長期中,用鐵制切根鏟適時適量切去苗木部分原主根,促進苗木根系生長,增加側須根數(shù)量,提高菌根感染率,降低高徑比,控制冠根比,可顯著提高馬尾松大田裸根苗質量與造林成活率。[2]切根育苗地馬尾松切根育苗地宜選地勢開闊、向陽。坡度平緩,靠近水源,質地疏松,沒有或極少石塊、石礫的酸性壤土或沙壤土。[2]整地作床提前3~6個月翻挖苗圃地,整地深度20~25厘米。結合整地要撒施磨碎的硫酸亞鐵粉每畝15~20公斤或生石灰每畝30~40公斤進行土壤消毒,并施入磷肥每畝60~100公斤作底肥。然后橫山開箱作高床,床寬1米,高20厘米,步道寬30厘米。如圃地前作非馬尾松林或松苗,則床面還需均勻撤一層松林菌根土。[2]播種為確保切根時松苗能達到要求,播種時間要適當提早,較好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較遲不超過3月底。播種方式為條播,播距15~20厘米,播溝方向較好與苗床方向平行。經精選、消毒的馬尾松良種播種量,每畝3~4公斤。早播苗床可覆蓋薄膜或稻草,用以保溫、保濕,促進種子提早發(fā)芽,出土整齊。[2]前期管理一是出苗期注意薄膜管理,防止“燒”苗;二是苗木出齊后,每隔10~15天噴灑一次1∶1∶120的波爾多液,連續(xù)2~3次,以預防猝倒病發(fā)生;三是結合除草松土勤施。淡施追肥3~5次,6月中旬后水施尿素1~2次,濃度0.3~0.5%為宜,促進苗木生長;四是低山丘陵區(qū)遇連晴高溫,要抗旱保苗,在伏旱結束后,及時間苗、定苗。將過密、細。[2]切根時間為保證切根育苗效果,切根時的苗木高度需達12厘米,主根長15厘米以上。因此,凡伏旱前調查苗木根莖生長量已達要求的,可于7月中旬前切根,否則需待伏旱結束,秋雨到來后的8月下旬至9月上旬再行切根;海拔800米以上無伏旱或伏旱影響不大的山區(qū),切根時間完全視苗木生長量決定,但較遲不得晚于9月中旬,不然切根后苗木生長時間太短,切根效果不佳。[2]切根深度切根鏟入上深度即保留苗床上苗木原主根長度,稱為切根深度。根據我站試驗研究結果,切根深度以8厘米左右為好,即切掉苗木原主根長度二分之一左右。具體掌握時,苗高根長的稍深點,苗小根短的稍淺點,以不大于10厘米或不小于6厘米為宜。[2]切根方法切根方法有斜切、平切兩種。斜切較平切省力、工效高,適宜于山區(qū)坡度較大[3]的條播苗床,或土壤較粘、石礫較多,平切推鏟困難的條播苗床。操作時,先從苗床較里邊的苗行開始,用鏟刀在苗行一側從離苗木地徑5厘米左右處,斜向苗木方向呈60度角插入,順勢推進,即可切掉苗木主根6-10厘米以下部分。若苗床平坦、疏松、無石礫,或撒播苗床,則可進行平切。平切時,手握切根鏟分別從苗床兩邊確定的切根深度入土,向苗床中央均衡用力,水平推進50厘米,防止向上或向下偏斜。每鏟切完后,切根鏟原方向退出時,鏟面向下稍加用力,使切縫稍寬,易于退出,切忌鏟刀向上抬升,拖倒苗木。[2]水肥管理為防止切根后苗木萎蔫和利于須根生長與菌根形成,切根后要立即進行一次水肥管理。凡8月底前切根的,可水施氮肥和過磷酸鈣,濃度均分別不超過0.5%;若在9月上、中旬切根的,則不再施氮肥,只水施磷肥即可。水肥施用量以灌透苗床土壤為度。[2]起苗與運輸馬尾松切根苗在苗床上到11月底或12月初基本停止生長后,即可起苗造林。起苗必須堅持鋤挖,嚴禁手拔,以防扯斷大量的須根、菌根。用鋤起苗時,鋤口應高苗木10厘米遠,逐行倒退著深挖、輕抖,盡量注意不傷或少傷苗木側須根和菌根。切根松苗在運輸途中,為防風吹日曬而失水干枯,一定要搭蓋薄膜或稻草。運到造林地后,要及時造林栽植,當天栽不完的松苗,應就近假植。
2019-03-11 電議大葉女貞(Ligustrumcompactum(Wall.exG.Don)Hook.f.&ThomsonexDecne),別名長葉女貞灌木或小喬木,半常綠,一般高3-5米,可達10米;幼枝及葉柄無毛或有微小短柔毛,有皮孔。 分布于湖北(西部)、貴州、安徽、四川、云南。生林中或路旁。有寬葉變種 var.latifoliumCheng,無毛變種glabrum(Mansf.)Hand.-Mazz.,葉較小而狹,脈不明顯。大葉女貞具有園藝和藥用價值,有毒性。具有滯塵抗煙的功能,能吸收二氧化硫,適應廠礦、城市綠化,是少見的北方常綠闊葉樹種之一,常作行道樹和公園綠化樹種。果實含淀粉可釀酒,并入藥為強壯劑。葉可治療口腔炎、咽喉炎;樹皮研磨可治療燙傷等;根莖泡酒,治風濕。大葉女貞(Ligustrumcompactum(Wall.exG.Don)Hook.f.&ThomsonexDecne),別名長葉女貞灌木或小喬木,半常綠,一般高3-5米,可達10米;幼枝及葉柄無毛或有微小短柔毛,有皮孔。2形態(tài)特征灌木或小喬木,半常綠,一般高3-5米,可達10米;幼枝及葉柄無毛或有微小短柔毛,有皮孔。葉紙質,橢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15厘米,漸尖,基部通常寬楔形,下面主脈明顯隆起,側脈8-14對。圓錐花序長7-16厘米,有短柔毛;花梗短,花冠筒和花冠裂片略等長;花藥和花冠裂片略等長。核果橢圓狀,長7-10毫米,藍黑色。生長習性大葉女貞陽性樹種,喜光,喜溫暖環(huán)境。3地理分布大葉女貞原產亞洲:中國、越南、泰國、印度、老撾等,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華北、西北地區(qū)也有栽培。主要培育繁殖基地有江蘇、山東、浙江、湖南等省市。分布于湖北(西部)、貴州、四川、云南。生林中或路旁。有寬葉變種var.latifoliumCheng,無毛變種glabrum(Mansf.)Hand.-Mazz.,葉較小而狹,脈不明顯。4生長習性女貞4月~5月開花,11月~12月種子成熟,成熟時果皮呈黑色,要適時采收,果實成熟后并不自行脫落,可用高枝剪剪取果穗,捋下果實,將果實浸水,搓去果皮,洗凈,陰干。如不立即播種,可裝袋干藏或用2份濕砂和1份種子混合貯藏。
2019-03-11 電議孔雀草別名:黃菊花、五瓣蓮、老來紅、臭菊花、孔雀菊、小萬壽菊、紅黃草、緞子花。為菊科植物孔雀草的全草。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于海拔750-1600m的山坡草地、林中,或在庭園栽培。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主治:清熱解毒;止咳。主風熱感冒;咳嗽;百日咳;痢疾;肋腺炎;乳癰;癤腫;牙痛;口腔炎;目赤腫痛。生于海拔750-1600m的山坡草地、林中,或在庭園栽培。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形態(tài)特征合并圖冊(2張)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3.5-4厘米,通常近基部分枝,分枝斜開展。羽狀復葉,長2-9厘米,寬1.5-3厘米,裂片線狀,小葉披針形。邊緣有鋸齒,齒端常有長細芒,齒的基部通常有1個腺體。花梗自葉腋抽出,頭狀花序單生,單瓣或重瓣;ㄐ蚬iL5-6.5厘米,頂端稍增粗;總苞長1.5厘米,寬0.7厘米,長橢圓形,上端具銳齒,有腺點;舌狀花金黃色或橙色,帶有紅色斑;舌片近圓形長8-10毫米,寬6-7毫米,頂端微凹;管狀花花冠黃色,長10-14毫米,與冠毛等長,具5齒裂。瘦果線形,基部縮小,長8-12毫米,黑色,被短柔毛,冠毛鱗片狀,其中1-2個長芒狀,2-3個短而鈍;ㄆ7-9月。花色有紅褐、黃褐、淡黃、紫紅色斑點等。花形與萬壽菊相似,但較小朵而繁多。開花時,在矮墩墩多分枝的棵兒上,黃橙橙的花朵布滿梢頭,顯得絢麗可愛。孔雀草有很好的觀賞價值,適宜盆栽、地栽和做切花。葉對生,羽狀分裂,裂片披針形,葉緣有明顯的油腺點。頭狀花序頂生,花外輪為暗紅色,內部為黃色,故又名紅黃草。因為種間反復雜交,除紅黃色外,還培育出純黃色、橙色等品種,還有單瓣、復瓣等等品種;ㄆ趶“五一”一直開到“十一”。[1]2中藥化學成分本品含萬壽菊素(patuletin),槲皮萬壽菊素(quercetagetin),萬壽菊甙(patulitrin),槲皮萬壽菊甙(querc-etagitrin),α-三聯(lián)噻吩(α-terhienyl),Z-羅勒烯酮(Z-oci-menone),E-羅勒烯酮(E-ocimenone),棕檬烯(limon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萬壽菊酮(tagetone),辣薄荷酮(piperitone)和辣薄荷烯酮(piperitenone)。花中含萬壽菊素及其甙和槲皮萬壽菊素[5-7],土木香腦(helenine),堆心菊素(heleninen),玉紅色素(rubichrome),堇黃質(violaxanthin)等色素及中輥萬壽菊素(allopatuletin)。根中含α-三聯(lián)噻吩。須根含-5(4-乙酰氧基-1-丁炔基)-2,2-聯(lián)噻吩[5-(4-acetoxy-1-butynyl)-2,2-bithiophene],5-(1-丁烯基)-2,2-聯(lián)噻吩[5[(1-nuten-1-yl)-2,2-bithiophene],異彩蘭草素(isoeuparin)。[2]3生態(tài)習性特性孔雀草由于一串紅承受不了“五一”的低溫,又經不起“十一”的早霜,盛夏的酷暑可使大多植株呈半死狀態(tài)。因此,孔雀草巳逐步成為花壇、庭院的主體花卉。它的橙色、黃色、紅色花極為醒目。為所栽之處平添了不少生氣。它的作用和價值已引起廣大園林工作者的關注?兹覆莘N子發(fā)芽率低,用普通的播種方法發(fā)芽率僅為10%—30%。栽植孔雀草,要先用箱、盆等容器育苗,內裝砂質壤土,給種子創(chuàng)造松軟、透氣性好的發(fā)芽環(huán)境。將種子直接播在土表上,上覆稻草苫或報紙,使之與土壤緊密接觸。常用噴壺澆水,不能讓表土干燥。待種子出苗后,揭去覆蓋物。孔雀草的適應性十分強,能耐旱耐寒,經得起早霜的考驗?勺陨蚤L,容易管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孔雀草原產墨西哥。是一種適應性十分強的花卉。在我國很多地方也可見到,尤其南方更常見之,它的開花期為3至5月及8至12月。主要分布于海拔750-1600m的山坡草地、林中,或在庭園栽培。我國主要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4繁殖管理孔雀草孔雀草的繁殖,用播種和扦插均可。播種11月至3月間進行。冬春播種的3至5月開花。播種可在庭院直播或盆播。盆栽的,播種后約1個月即可挖苗上盆定植。扦插繁殖可于6至8月間剪取長約10厘米的嫩枝直接插于庭院,遮蔭覆蓋,生長迅速。直接插于花盆亦可。夏秋扦插的8至12月開花。扦插不論插地或插床(盆)均可成活。迎“五一”、慶“十一”用花,2月中旬在溫室或室內播種,經一次移植后,假植于口徑20厘米的花盆中。晚霜后脫盒定植于露地。5栽培步驟
2019-03-11 電議金盞花(Calendulaofficinalis)又名金盞菊,在古代西方作為藥用或染料,也可以作為化妝品或食用,其葉和花瓣可以食用,因此可以用作菜肴的裝飾。金盞菊又名金盞花,為菊科金盞菊屬植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喜光照,對土壤要求不嚴,可在干旱、疏松肥沃的堿性土中良好生長,耐瘠薄,常用于花壇擺花。金盞菊原產于南歐。金盞菊具有藥用價值消炎抗菌清熱降火治青春痘,痤瘡。目錄1形態(tài)特征2生長習性3產地分布4品種分類5栽培技術繁殖播種扦插繁殖扦插后的管理栽培養(yǎng)護生長規(guī)律栽培史6病蟲防治7用途價值8藥用功能1形態(tài)特征金盞菊金盞菊株高30~60cm,為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白色茸毛。單葉互生,橢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全緣,基生葉有柄,上部葉基抱莖。頭狀花序單生莖頂,形大,4-6cm,舌狀花一輪,或多輪平展,金黃或桔黃色,筒狀花,黃色或褐色。也有重瓣(實為舌狀花多層)、卷瓣和綠心、深紫色花心等栽培品種;ㄆ12-6月,盛花期3-6月。瘦果,呈船形、爪形,果熟期5-7月。2生長習性金盞菊喜陽光充足環(huán)境,適應性較強,能耐-9℃低溫,怕炎熱天氣。不擇土壤,以疏松、肥沃、微酸性土壤較好,能自播,生長快,較耐寒,不擇土壤。耐瘠薄干旱土壤及陰涼環(huán)境,在陽光充足及肥沃地帶生長良好。
2019-03-11 電議老芒麥,又名西伯利亞披堿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馬、牛、羊、牦牛均喜食。目錄1形態(tài)特征2生態(tài)特征3飼用價值4栽培要點5常見病害6常見蟲害1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疏叢型,須根密集而發(fā)育。稈直立或基部稍傾斜,粉綠色,具3—4節(jié),3—4個葉片,(多葉老芒麥具5—6節(jié),5—6個葉片),各節(jié)略膝曲。葉鞘光滑,下部葉鞘長于節(jié)間,葉舌短,膜質,長0.5—1毫米。葉片扁平,內卷,長10—20厘米,寬5—10毫米(多葉老芒麥葉片長15—35厘米,寬8—16毫米),兩面粗糙或下面平滑。穗狀花序疏松下垂,長15—25厘米,具34—38穗節(jié),每節(jié)2小穗,有的芒部和上部每節(jié)僅具1小穗,小穗灰綠色或稍帶紫色,含4—5枚小花。穎狹披針形,內外穎等長,長4—5毫米,具3—5脈,外稃披針形,密被微毛,具5脈;較好外稃長8一11毫米,芒稍開展或反曲,長10—20毫米,內稃與外稃幾等長,先端2裂,脊被微纖毛,穎果長橢圓形,易脫落。植物形態(tài)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參與編輯老芒麥全株(1張)老芒麥花果(2張)2生態(tài)特征老芒麥的根系發(fā)達,入土較深。春播較好年,根系的分布以土層3—18厘米處為較密,18—54厘米處次之;54厘米以下根系稀少。生活的第二年,根系入土可達125厘米。0—23厘米分布較密,23—83厘米次之,83厘米以下則分布很少,分蘗節(jié)在表土層3—4厘米處。老芒麥地上部分與根系入土深度之比約為l:1.2。生活第三年的根系產量(10一50厘米)每畝可達635公斤(干重),為地上部產量的1倍以上。根系發(fā)育,可以利用土壤深處水分,在旱情嚴重時葉片內卷,減少水分蒸發(fā)。1975年,青海同德巴灘地區(qū)嚴重旱災,老芒麥仍獲畝產500公斤干草的高產。老芒麥播種當年以營養(yǎng)枝為主,第二年以后則以生殖枝占優(yōu)勢;一般在返青后90—120天開花,穗狀花序開花整齊,就一個花序面言,3—5天即可完成,群體開花,也不過10—12天。穗狀花序一般自上部三分之一處的小穗首先開放,然后向上、下部同時開放,較后基部小穗,就一個小穗而言,基部的小花首先開放,逐次向上,小穗頂部的小花較后開放,一天內開花的時間集中在12—13時,其他時間開放極少,開花較適溫度是25—30℃,較適宜濕度是45—60%。屆異花授粉植物,但自花授粉率也較高;開花授粉后很快形成種子,一般10天左右達乳熟期,15天蠟熟,20天左右可以完熟。穗狀花序中部的種子質量較好,種子畝產50—150公斤,千粒重3.5—4.9克。再生性稍差,在水肥條件好時,每年可刈割兩次,一般再生草產量占總產量的20%左右。屬旱中生植物,在年降水量為400—500毫米的地區(qū),可行旱地栽培。在干旱地區(qū)種植,如有灌溉條件,可提高產量。老芒麥分蘗能力強,分蘗節(jié)在地表3—4厘米深處,在-3℃的,低溫下幼苗不受凍害,能耐-4℃的低溫。冬季氣溫下降至-36—38℃時,能安全越冬,越冬率為96%左右。在青藏高原秋季重霜或氣溫下降到-8℃時,仍能保持青綠,有效地延長了利用時間。在青海、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高寒地區(qū)栽培均能安全越冬,生長良好。在內蒙古由返青到種子成熟需120天左右。需活動積溫為1500—1800℃,有效積溫為700—800℃。老芒麥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在瘠薄、弱酸、微堿或含腐殖質較高的土壤中均生長良好。在pH7—8,微鹽潰化土壤中亦能生長。具有廣泛的可塑性,能適應較為復雜的地理、地形、氣候條件。可以建立單一的人工割草地和放牧地,與其它禾草和豆科牧草混播可以建立優(yōu)質、高產的人工草地,其中多葉老芒麥植株較高,營養(yǎng)枝多,葉量大,葉片不易脫落,葉和花序占全株總重量的32.94%。如表26一1。多葉老芒麥結實性能好.畝產種子量及草量均高,在青海非灌溉條件下,栽培播種當年畝產干草128.5公斤,第二年至第四年平均株高139—147厘米,畝產干草703.35—996.70公斤。3飼用價值老芒麥適口性好。馬、牛、羊均喜食,特別是馬和牦牛喜食。是披堿草屬(Elymus或Clinelymus)中飼用價值較高的一種。植株無毛、無味、開花前期各個部位質地柔軟,花期后僅下部20厘米處莖稈稍硬。葉量豐富,特別是多葉老芒麥的葉片多而寬大。一般播種當年葉量占總量的50%左右,生活第二年以后,抽穗期葉量一般占40—50%,莖占35—47%,花序占6—15%,再生草葉量占60一70%。一般畝產干草200—400公斤,高產可達500公斤以上。營養(yǎng)成分含量豐富,消化率較高,夏秋季節(jié)對幼畜發(fā)育,母畜產仔和牲畜的增膘都有良好的效果。葉片分布均勻,調制的干草各類牲畜都喜食。特別在冬春季節(jié),幼畜、母畜較喜食。牧草返青期早、枯黃期遲,綠草期較一般牧草長30天左右,從而提早和延遲了青草期,對各類牲畜的飼養(yǎng)有一定的經濟效果,其化學成分及消化率見表26—3、26—4。老芒麥作為栽培牧草,在國外開始于十八吐紀末,十九世紀初期,俄、英、德等國都有研究的紀錄。蘇聯(lián)作為新的牧草栽培開始于1927年。中國六十年代開始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推廣種植,由于對土壤要求不嚴,根系入土深,抗寒性很強,故在三北地區(qū)越冬性良好,是很有經濟價值的栽培牧草。4栽培要點播種前深翻土地,如春播,應在前一年夏秋季翻地,施足基肥。播前耙耱,使地面平整,干旱地區(qū)播前要鎮(zhèn)壓土地。有灌溉條件的地區(qū),可在播前灌水,以保證播種時墑情。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種。因苗期生長緩慢,春播應予防止春旱和一年生雜草的危害。秋播應在初霜前30—40,天播種,播晚苗期生長時間短,貯備養(yǎng)分不足,易造成越冬死亡。老芒麥對水肥反應敏感,有灌溉條件的地力,在拔節(jié)、孕穗期灌水結合施肥,在青海同德地區(qū)畝產可增加鮮草36—58%。生長力衰退的老芒麥草地,分蘗期畝施過磷酸鈣12.5公斤,當年可增產鮮草43.6%。青藏高原一般每年割干草1次,水肥充足可收獲兩次;溫暖地區(qū)每年可收割兩次,較好次應在開花前期進行?膳c山野豌豆(Viciaamoena),紫苜蓿等豆科牧草混播,建成良好的人工草地。據試驗,混播牧草適當?shù)墓芾砝每蛇B續(xù)豐產四至六年。再生力與耐牧性稍差,如在生長季節(jié)連續(xù)放牧2—3年,草地顯著退化,但秋季刈割后的再生草,在各季進行放牧,對草地影響不大。種子成熱易脫落,要及時收獲,一般種子達60一75%成熟時,即可進行收獲。老芒麥種子具長芒,播種前應行截芒,增強種子流動性,加大播種機的排種齒輪間隙或去掉輸種管。播種的過程應注意種子流動情況,防止堵塞,保證播種質量。播量一般每畝1.25—1.5公斤,種子田可酌量減少。
2019-03-11 電議胡枝子(學名:Lespedezabicolor)為豆科胡枝子屬下的一個種。胡枝子,別名隨軍茶,二色胡枝子,拉丁文名LespedezabicolorTurcz.為蝶形花科、胡枝子屬落葉灌木。分枝多、細長,常拱垂。有棱脊,微被平伏毛。端圓鈍或微凹,表面疏千伏毛,背面毛較密。總狀花序腋生,花紫色。莢果斜卵形;ㄆ8月,果熟期9~10月?勺骶G肥及飼料。根為清熱解毒藥,治瘡療、蛇傷等。富含碳水化合物,構成機體的重要物質;儲存和提供熱能;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調節(jié)脂肪代謝;提供膳食纖維;節(jié)約蛋白質;解毒;增強腸道功能。富含纖維素,具有使人有飽食感,有利于減肥。進食后可刺激胃腸道,可防治便秘、痔瘡等疾病。形態(tài)特征胡枝子(圖2)豆科胡枝子屬灌木,高0.5~3米,分枝細長而多,常拱垂,有棱脊,微有平伏毛。老枝灰褐色,嫩枝黃褐色,疏生短柔毛。三出復葉互生,頂生小葉寬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5~5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圓,具短刺尖,基部楔形或圓形,葉背面疏生平伏短毛,側生小葉較小,具短柄,托葉2,條形。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較葉長,花梗長2~3毫米;花萼杯狀,花冠蝶形,紫色,旗瓣倒卵形,翼瓣矩圓形,龍骨瓣與旗瓣近等長。莢果倒卵形,長6~8mm,網脈明顯,疏或密被柔毛,含1粒種子,種子褐色,歪倒卵形,有紫色斑紋。細胞染色體:2n=22。基本信息:胡枝子,學名:LespedezabicolorTurcz.別名:帚條、隨軍茶、二色胡枝子、掃皮、胡枝條、杭子梢、蝦夷山蔌、胡枝花、鹿雞花、掃條、野花生、過山龍、羊角梢、豆葉柴、夜合草、假花生?茖伲 豆科 蝶形花亞科胡枝子屬
2019-03-11 電議思茅松,喬木,高達30米,胸徑1米;樹皮褐色,裂成龜甲狀薄片剝落。枝條每年生長2至數(shù)輪,樹冠廣園形,1年生枝淡褐色或黃色,有光澤。冬芽紅褐色,圓錐形,微披樹脂。針葉3針一束,長10—22厘米,徑1毫米以內,細柔,邊緣有細齒,樹脂道3—6,邊生。球果成熟后宿存樹上多年不落,卵園形,長5—6厘米,徑3.5厘米,基部稍偏斜,鱗盾斜方形,稍肥厚隆起,或顯著降起呈錐狀,橫脊顯著,間或有縱脊,鱗臍小,稍突起,有短刺,種子橢圓形,長5--6毫米,連翅長1.7—2厘米。產于云南麻栗坡、元陽、景東、元江、墨江、思茅、景洪、瀾滄、普洱、普文、勐海、勐臘以及西南部潞西、臨滄、鎮(zhèn)康等地海拔600—1600米。以思茅、景東、普洱、墨江、鎮(zhèn)源、景谷以及臨滄地區(qū)東北部海拔700—1200米為中心;在寬谷、盆地周圍低山丘陵及沿江兩岸山地組成大面積純林。思茅松越南、老撾、緬甸、印度也有分布。喜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4C,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80%以上,高溫多雨的環(huán)境。生于山地紅壤。3生長習性較喜光樹種,幼苗不耐庇陰,深根性,生長迅速天然林木1年生幼苗高達30—50CM,5年生高不定期5M,思茅松10年生平均樹高11—12M,平均胸徑10CM,每公頃蓄積量200立方,40年生的林分,平均樹高達30M,平均胸徑30CM,每公頃蓄積量500立方,但在干燥陽坡或土層薄的山脊上,10年生樹高6M,平均胸徑6CM,每公頃蓄積量88立方。立地條件的優(yōu)劣,林木生長速度相當懸殊。種子千粒重13—19克,每公斤5—6萬粒,種子發(fā)芽率80--90%,保存期可達2—3年。在云南南部天然更新好,飛籽成林,很少用人工造林。有思茅松毛蟲為害針葉,還有松梢螟,松葉蜂,松梢象鼻蟲等為害。樹干端直不扭曲,材質優(yōu)于云南松,供建筑、枕木,礦柱等用,樹干可采松脂;樹皮可提取烤膠。4營建與管理技術通過采集思茅松優(yōu)良單株穗條進行嫁接,建立思茅松采穗圃,這樣就能提供大量品質優(yōu)良的穗條,結合思茅松扦插繁殖技術及科學的營林技術,必將推動思茅松林產業(yè)的快速、健康發(fā)展。采穗圃的建立1.1.圃地選擇思茅松屬強陽性,耐脊薄的先鋒樹種,但采穗圃是以提供優(yōu)良穗條為目標,因而圃地應選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及交通條件良好的思茅松適生范圍區(qū)內。1.2.種植材料的選擇思茅松采穗圃所用砧木一般采用當?shù)厮济┧煞N子培育的壯苗進行種植即可。嫁接穗條中,培育速生用材林的,應采用云南省林業(yè)科學院西雙版納普文試驗林場思茅松種子園(現(xiàn)階段唯一一個通過鑒定的思茅松種子園)經子代測定過的優(yōu)良單株上所采的穗條;培育高產脂林的,應采用經選育過的優(yōu)樹單株上的穗條。穗條應選擇優(yōu)樹樹冠中上部的粗壯、芽飽滿、無病蟲害的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作為接穗。1.3.整地作床整地力求細致,頭年冬季至翌年4月中旬完成,整平碎土,清除雜草、雜物、石塊,施足基肥,土壤徹底消毒,然后開溝作床,床高10cm,床寬80cm。1.4.砧木定植砧木可采用當?shù)胤N源的思茅松種子進行培育。采種后通過制種及種子檢驗,當年2?3月育苗,6?8月定植。以高密度種植為宜,株行距40cm#40cm,即每床均雙行種植。栽植時,除去營養(yǎng)袋,持苗置于塘中,以細土回入塘內,踩緊壓實,再覆松土,淋足定根水。1.5.穗條嫁接思茅松嫁接采用髓心形成層對接或側劈接(枝接),每株砧木上嫁接2穗條,保證成活率[3]。嫁接時間一般在砧木種植后第2年的4?5月間進行,此時的思茅松苗高0.7~1.3m,地徑1.5~2.0cm,利于嫁接的操作及成活率。嫁接時穗條的接面要與砧木切面對齊,使形成層相互緊密接合,然后壓緊穗條,用寬2~3cm、長40~50cm的塑料薄膜綁帶進行綁扎,在穗條頂芽套上保濕袋,扎緊。50~60d后,摘除塑料袋,松開嫁接綁扎帶和抹除砧木萌芽,接穗生長至15~20cm時,從接口以上約2cm處切除砧木的上部,促進接穗生長。采穗圃管理思茅松采穗圃管理好壞將直接決定優(yōu)良穗條的生長和提供。而采穗圃的管理又是多角度,多層次,相對長期連續(xù)的工作,因而要認真、細心做好采穗圃管理。2.1.采穗母株的管理2.1.1.整形修剪.經嫁接后的采穗母株,在嫁接第2年3月春梢抽梢前,當幼樹干高50~60cm時,剪去其頂芽進行定干。待春梢萌發(fā)后,每株幼樹只保留4~5個生長健壯,方位分布均勻的新梢培養(yǎng)較好層骨干枝,對其余過密且弱小的側枝則從基部剪除。第2年9?10月秋季萌芽前,短截較好層骨干枝,保留10~20cm左右,短截程度根據枝條粗度而定,粗壯的剪去1/4~1/3,相對細弱的剪去1/3~1/2,促其萌發(fā)出健壯枝條,培養(yǎng)第二層骨干枝。在每個較好層骨干枝上留取2~3個生長健壯,方位分布均勻的新梢培養(yǎng)第二層骨干枝,對于其余萌條,生長健壯的可以進行采穗利用,過密且弱小的萌條同樣從基部剪除。第3年,根據各第二層骨干枝生長情況,基本按第2年的方法修剪,培養(yǎng)第三層骨干枝。對于各級骨干枝的延長枝也根據其生長情況分別對待,健壯的進行中度短截培養(yǎng)下一級骨干枝,較弱的也按一般發(fā)育枝對待,短截促生發(fā)育枝。經過3a的培養(yǎng),可以培育出高1.0m左右,冠幅0.6m左右的采穗母株?傊,母株上留條數(shù)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萌條的產量和質量。留條過多會導致營養(yǎng)不足,萌條生長細弱,達不到扦插要求的標準。留條過少則枝條過粗,葉腋間休眠芽易長成無效枝杈,萌條質量降低。留條的原則是:去掉過大和過小的萌條;留條時應使生長良好、健壯的萌條均勻地分布在根樁上,這樣植株受光均勻,插穗生長整齊且數(shù)量多,質量較好。2.1.2.抹芽除萌.在生長季節(jié),要加強抹芽除萌工作,在母樹上除選留適當?shù)闹ρ客?其余的芽條應除早除了,避免母樹過多消耗養(yǎng)分,影響穗條的質量。2.2.灌溉和排水普洱市干濕季明顯,當年10月至第2年5月間降雨較少,而思茅松3月開始抽春梢、10月開始抽秋梢時,需保證供水充足,采穗母株才能萌發(fā)新梢,滿足生產需求。補水時,當天下午觀察,圃地表面不出現(xiàn)大面積干土則不需澆水。灌溉必須及時,不能在采穗母株因缺水而出現(xiàn)萎蔫時再澆。地勢較低的圃地,要及時排除過多的雨水或灌溉后多余的尾水,使采穗圃外水不澇,內水能排。2.3.施肥基肥結合作床時施用,一般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復合肥,有機肥2~5kg/m2,復合肥2kg/m2。追肥一般為復合肥,每年進行2~3次,第1次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第2次5月底至6月初,第3次8月底,1kg/m2。施肥時間以早、晚空氣濕潤,或陰天為宜。2.4.中耕除草思茅松采穗圃地由于降雨、施肥、灌溉等原因,都會造成表層土壤緊實板結,使基質通氣不良,蒸發(fā)量大,保水性能下降,不利采穗母株生長。而且思茅松采穗圃土壤、水熱條件較好,因此雜草滋生,與采穗母株爭奪水分、養(yǎng)分和光照,有的雜草還是病蟲害的根源,嚴重地影響采穗母株生長。因而在采穗圃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及時松土除草。松土可結合施肥進行。在除草時要避免傷到苗木及根系,并將拔下的雜草清除至采穗圃外。穗條的采收3.1.穗條采收情況調查為了有計劃地組織人力、物力適時采穗,做到有計劃地供應、調運、使用穗條,必須進行穗條產量、質量等相關情況進行調查及核算,以利于穗條使用單位制定使用計劃。一般采用在采穗母株修剪后30d,按采穗圃內總株數(shù)的1%~2%設置若干單株標準株(作標記),全樹實測每株標準株的合格穗條(穗條長度8cm以上,粗度0.1cm以上,萌條頂芽飽滿但頂端初生針葉未張開)數(shù)量,取其平均值,以此推算單位面積、各品種及全圃的穗條產量。3.2.采穗時間每年對采穗母株進行修剪后15d左右,萌條開始生長,30d進入速生期,60d時,健壯的萌條能長到10cm左右,基部粗0.1~0.2cm,此時穗條次生針葉未萌發(fā),頂端初生針葉未張開,可開始采穗。3.3.穗條采集處理方法采穗時用剪刀在靠近萌條的基部快速剪斷,剪口要平,不要撕裂穗條皮層。由于采下的萌條極易失水,取下的穗條基部應當即浸入水中,并避免陽光直射。制穗時一般保留穗條梢部的葉片,穗條長度7~9cm,粗度0.2~0.3cm,去除下部2~3cm針葉。每30根或50根一捆,按所采思茅松穗條的品種、長短、粗細分別打捆包裝,并掛標簽,標明品種和采集地點及時間,然后用濕布包好,置于背陰處,并隨時灑水保濕。采穗圃檔案的建立與管理采穗圃檔案主要包括建設時的各類審批文件、設計文件;權屬、立地情況;管理措施,病蟲害種類及防治情況;采穗母株生長,穗條采收情況,穗條產量及使用情況;檢查驗收和驗收成果等情況。技術檔案由專人負責,不得漏記和中斷。
2019-03-11 電議黃荊 (VitexnegundoL.)是一種灌木生長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qū)、北達秦嶺淮河;非洲東部經馬達加斯加、亞洲東南部及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它是菲律賓衛(wèi)生署批準的10種草藥藥品中的一種有效的治療價值的草藥。在菲律賓的臨床測試其有治療感冒,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和咽炎等。在日本,黃荊成為醫(yī)藥確認為有效的中草藥,有祛痰、滋補功能。 形態(tài)特征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色絨毛。掌狀復葉,小葉5,少有3;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每邊有少數(shù)粗鋸齒,表面綠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中間小葉長4-13厘米,寬1-4厘米,兩側小葉依次遞小,若具5小葉時,中間3片小葉有柄,較外側的2片小葉無柄或近于無柄。聚傘花序排成圓錐花序式,頂生,長10-27厘米,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絨毛;花萼鐘狀,頂端有5裂齒,外有灰白色絨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頂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近無毛。核果近球形,徑約2毫米;宿萼接近果實的長度。花期4-6月,果期7-10月。2生長習性喜光,能耐半陰,好肥沃土壤,但亦耐干旱、耐瘠薄和寒冷。萌蘗力強,耐修剪。
2019-03-11 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