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橘絡 類別:化痰止咳平喘藥 拼音:JuLuo拉。篊itrustangerinaHort.etTanakaC.erythrosaTanaka 別名:橘絲、橘筋 藥用部位:成熟果皮內(nèi)及果瓤上的筋絡 產(chǎn)地:產(chǎn)于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貴州、云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采集,由果皮或果瓤上剝下筋膜,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jīng):甘、苦、平、歸肝、腎、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敗毒**、理氣化痰。 【藥用】 (1)敗毒**,用于癌瘤積毒:骨血管瘤橘絡、骨碎補、龍骨、牡蠣、續(xù)斷、黃精、海藻、昆布、狗脊寄生、忍冬藤各60克,三棱、莪術、丹參、虻蟲、乳香、沒藥各30克,杜仲、夏杜草各90克,石斛180克,蜈蚣15條共搗碎,水煎3次,煎液合并,加蜂蜜500克,重湯文火熬成稠膏,每服30克,日4次。能使腫瘤縮小,壓迫癥狀緩解?山Y(jié)合放射線治療。腦瘤橘絡、桃仁、蒼耳子、辛夷、全蝎各30克,青黛12克,海灌、昆布、生地、白芷、牡蠣、石決明各60克,紫草、金銀花各90克,石斛、夏枯草、玄參、旱蓮草各120克,瓦楞子180克,蜈蚣20克條搗碎,水煎3次,合并煎液,加入蜂蜜2.5斤,熬膏,每服9克,日3服。同時外敷:金剪刀適量用鮮根洗凈,加食鹽少量,搗爛,敷于腫瘤處,藥厚2厘米,24~36小時取去,如見起泡,再敷應酌情。能使抽搐、頭痛消除,腫瘤縮小,神志逐漸清醒。 (2)理氣化痰,用于氣逆痰滯:氣逆痰喘橘絡、陳皮、川貝、法半夏、炒蘇子、桔梗各36克,茯苓、杏仁、瓜蔞(蜜炙)各48克為末,煉蜜和丸,丸重6克,每服2丸,日2次,溫開水送下。胸痞氣逆橘絡、枳實、陳皮各30克,白術60克為末,蜜丸。每服9克,日3次,溫開水送服。用法用量:煎劑:3~30克(膏同)。丸散:2.7~9克。
2024-03-03 電議藥名:崗梅根 【別名】糟樓星、金包銀、上甘草、點秤根、天星根、七星蔃、山梅根、烏皮柴、西解柴。 【性狀】性狀鑒別根略呈圓柱形,稍彎曲,有分枝;長30-50cm,直徑1.5-3cm。表面灰黃色至灰褐色,有縱皺紋及須根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氣微,味先苦后甜。商品為近圓形片或段,皮部較薄,木部較寬廣,淺黃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及多數(shù)不規(guī)則環(huán)紋。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木栓細胞。中柱鞘為多數(shù)石細胞,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石細胞呈長圓形或類方形,直徑20-50μm,壁較厚,有壁孔。韌皮部狹窄。束內(nèi)形成層明顯。木質(zhì)部導管呈單行或2-3個排列,直徑40-70μm;木纖維發(fā)達;射線寬2-10數(shù)列細胞,徑向延長,有壁孔;整個木質(zhì)部可見由1-2列扁平細胞形成的生長輪。薄壁細胞中含淀粉粒。 性味歸經(jīng)【性味】苦;甘;寒【歸經(jīng)】肺;肝;大腸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生津;散瘀;解毒。主感冒;頭痛;眩暈;熱病煩渴;痧氣;熱瀉;肺癰;百日咳;咽喉腫痛;痔血;淋;疔瘡腫毒;跌打損傷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殺蟲,理跌打損傷。 2.《嶺南采藥錄》:清熱毒。煎涼茶多用之。又治疥蟲。 3.《陸川本草》:清涼解毒,生津止瀉。治熱病口燥渴,熱瀉,一般喉疾 。4.《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潤肺止渴。治喉痛口渴,咳血,痧氣。 5.《實用中草藥》: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肺膿腫,感冒。 店長推薦:
2024-03-15 電議何首烏的功效:解毒,消癰,潤腸通便。用于瘰癘瘡癰,風疹瘙癢,腸燥便秘;高血脂。 1、骨軟風疾(腰膝疼痛,遍身瘙癢,行步困難)。用何首烏(以有花紋者為較好)、牛膝各一斤,同在好酒中泡七夜,取出曬干,搗爛,加棗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2、皮里作痛(不知痛在何處)。用何首烏末,姜汁調(diào)成膏涂搽,搽后用布包住,以火烘鞋底熨按。 3、自汗不止。用何首烏末,調(diào)唾液,封臍上。 4、腸風下血。用何道烏二兩,研為末。每服二錢,飯前服,米湯送下。 5、破傷血出。用何首烏末敷上即止。有特效。 6、瘰疬結(jié)核(或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皆可治),用何首烏根洗凈,每日生嚼,并取葉搗爛涂患處。 7、癰疽毒瘡。用何首烏不限量,在文武火上熬煎,加酒等量,再煎開幾次后,存酒,隨時飲用;取藥渣焙干,研為末,以酒煮面調(diào)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病愈后,藥可常服。 8、大風癘疾。用何首烏(以大而有花紋者為好)一斤,泡淘米水中七天,反復蒸、曬數(shù)次,加胡麻四兩,再蒸再曬,研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9、疥癬。用何首烏、區(qū)葉等分,水煎濃湯洗浴,可以解痛、生肌肉。用何首烏莖、葉煎湯洗浴,也有效
2024-02-26 電議【性味】味酸、澀,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平肝,舒筋,和脾,化濕。治:濕痹,腳氣、霍亂、吐瀉、腹痛、轉(zhuǎn)筋。花 【功效主治】主治面黑粉刺。 【附方】治霍亂轉(zhuǎn)筋:用木瓜一兩,酒一升,煎服,不飲酒的人,用水煎服。再用布浸水裹腳。治臍下絞痛:用木瓜三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三升水,煮至半升,一次服下即愈。治翻花痔:木瓜研成末,用鱔魚身上的粘涂涮后,貼在痔上,并用紙護住。與薔薇科木瓜有比較大的區(qū)別的,是常見的熱帶水果木瓜,本名番木瓜,是十字花目番木瓜科水果。番木瓜是世界3大草本果樹之一,是人們喜愛吃的肉質(zhì)清香且四季上市的熱帶鮮果。別名又叫:蓬生瓜、萬壽果、鐵腳梨、海棠梨。原產(chǎn)美洲的墨西哥南部,17世紀初中國引入栽培。木瓜果皮光滑美觀,果肉厚實、香氣濃郁、甜美可口、營養(yǎng)豐富,有“百益之果”、“水果之皇”、“萬壽瓜”之雅稱。
2024-02-24 電議【藥名】:羌活 【別名】:羌青、護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風使者、黑藥。 【性味】:味辛;苦;性溫 【功效】: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jié);止痛。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油印寒濕痹;風水浮腫;瘡瘍腫毒。用于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 【用藥禁忌】: 1.該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虧血虛者慎用。陰虛頭痛者慎用。 2.血虛痹痛忌服。 3.《本草經(jīng)疏》: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nèi)證,誤用反致作劇。祛風勝濕,止痛。 功能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jié)。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jié)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用于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1、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等證。本品有較強的發(fā)散風寒和止痛效果。常與防風、白芷、細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 2、用于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節(jié)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為適用。本品能祛風勝溫,散寒止痛。常與防風、同用,如蠲痹湯。
2024-02-17 電議別名:懷山藥。 【性味與歸經(jīng)】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jīng)!竟δ芘c主治】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薯蕷-原植物【用法與用量】15~30克!窘伞吭撈佛B(yǎng)陰能助濕,所以濕盛中滿、或有積滯、有實邪者不宜。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食用山藥一般無明顯禁忌癥,但因其有收斂作用,所以患感冒、大便燥結(jié)者及腸胃積滯者忌用。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現(xiàn)代藥理鉆研證實,懷山藥具有營養(yǎng)滋補、誘生攪擾素、增強機體免疫力、調(diào)度內(nèi)排泄、補氣通脈、鎮(zhèn)咳祛痰、平喘等感化,能改善冠狀動脈及微輪回血流,可治療慢性氣管炎、冠芥蒂、心絞痛等。鐵棍山藥具有補氣潤肺的功用,既可切片煎汁當茶飲,又可切細煮粥喝,對虛性咳嗽及肺癆發(fā)燒患者都有很好的治療結(jié)果。春季天氣較枯燥,易傷肺津,招致陰虛,出現(xiàn)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癥,此時進補山藥較為適合,因山藥是安然平靜之品,為滋陰養(yǎng)肺之上品。
2024-02-21 電議【作用】: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本品為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拳形團塊,直徑2~7cm。表面黃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shù)平行隆起的輪節(jié),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cè)及輪節(jié)上有多數(shù)小瘤狀根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散有黃棕色的油室,形成層呈波狀環(huán)紋。氣濃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產(chǎn)地:四川采收加工:夏季當莖上的節(jié)盤顯著突出,并略帶紫色時采挖。除去泥沙,曬后炕干,再去須根。 其它產(chǎn)品展示: 生地: 元胡: 芡實:
2019-03-14 電議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功能主治】果實: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根:瀉火解毒,清熱利濕,涼血散瘀。用于傳染性肝炎,跌打損傷,風火牙痛。 【用法用量】6~9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根1~2兩。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備注】(1)用于熱病發(fā)熱,心煩不寧等癥。梔子善能瀉火泄熱而除煩。在外感熱病的氣分癥初期,見有發(fā)熱、胸悶、心煩等癥,可用梔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熱、除煩解郁。如屬一切實熱火癥而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等癥,可用本品配黃連等瀉火而清邪熱。(2)用于熱毒、實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腫痛和瘡瘍腫毒等癥。山梔又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熱妄行,常與生地、側(cè)柏葉、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腫痛,可與菊花、石決明等配伍;治瘡瘍腫毒,可與黃連、銀花、連翹等同用。(3)本品又能泄熱利濕,可用于濕熱郁頡所致的黃疸、面目皮膚發(fā)黃、疲倦、飲食減少等癥,常與黃柏、茵陳蒿等同用。又用生梔子研末,與面粉、黃酒調(diào)服,有消腫活絡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癥,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藥”,尤其適用于四肢關節(jié)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4)梔子,一名山梔,輕清上行,能瀉肺火,去肌表熱,在外感熱病、表里有熱之際,能起雙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涼血清心熱,可用于熱病心煩;血熱妄行及熱淋尿血等癥。故山梔既能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至于泄熱利濕,可用治黃疸,也是它的特長。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再加淡豆豉,能雙解表里之熱,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丹皮,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黃柏、茵陳,能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過去在臨床應用方面有山梔皮去肌表熱、山梔仁清心熱的用法,現(xiàn)在上海地區(qū)已予簡化,均用整個梔子,不再分梔皮、梔仁。
2019-03-14 電議